專利添翼 "神九"飛天
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,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近日,“神舟九號”載人飛船發射成功,并與“天宮一號”先后進行了自動對接和首次手動對接。
此次航天活動在我國航天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,創下了我國載人航天的數個第一:第一次實施手控交會對接,航天員第一次進入“天宮一號”空間站駐留,女航天員第一次加入,第一次進行往返長達13天的載人飛行。在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,既有創新成果的支撐,也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貢獻。
對接,看的是核心專利
“我國自主研發的航天器對接技術及設備,已經擁有近20件中國專利權。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表示,這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用十幾年時間自主研發的。
據介紹,手控對接的技術要求比自動對接更高。為確保即將進行的首次手控對接的成功,本著為航天員操作提供便利安全并避免誤操作的目的,我國科研機構自主研發并在“神舟九號”上安裝了專用的球形手控操縱桿,該操縱桿已提交2件中國專利申請。為了檢驗“神舟九號”上用于手控對接的相關技術,之前在地面上已經進行了1500次試驗。“神舟九號”對接口使用的密封圈,也是歷經7年時間自主研發的新材料,可以在真空、輻射和攝氏零下110度時仍舊保持良好的柔性、彈性和長壽命,并已提交中國發明專利申請。
“只有成功實現自動對接和手控對接,才算是完整掌握了空間對接技術。”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介紹,飛船成功發射、回收,航天員出艙活動以及實現空間對接,是國際航天技術領域公認的三大關鍵技術。令人自豪的是,目前我國的航天技術基本是自主研發,擁有自主知識產權,此次“神舟九號”載人飛船上的600多臺(套)設備,全都是中國自己研制的。
據了解,為了讓“神舟九號”升空更為安全穩定,在此次發射飛船使用的“長征二號”F型運載火箭上新應用了30余件中國專利,與之前發射“神舟”系列飛船相比,進一步提高了可靠性和安全性。
航天,靠的是知識產權
從“神舟九號”到“天宮一號”,從“長征”火箭到測控、通訊系統,從航天員的生命保障到科研設備,與此次航天活動直接相關的技術數不勝數。作為其中主要科研單位之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,僅2011年在相關技術研發上就提交了超過2000件中國專利申請,其中80%以上為發明專利申請。
“從地面到太空,從飛船到航天員的生活,其中幾乎方方面面都離不開知識產權。”有關專家表示,為了此次航天活動的順利進行,我國自主設計了新一代數據處理軟件系統,并及時登記了28項軟件著作權。航天員的“衣食住行”同樣離不開知識產權,很多都是專利產品。比如,由于“神舟九號”在太空的時間較長,為使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不致肌肉萎縮,此次專門設計了“企鵝服”,該服裝中有很多彈性的帶子,航天員可每天穿一兩個小時來鍛煉肌肉。在“神舟九號”上,還有首次供航天員使用的專利睡袋。專利睡袋外面是淺藍色,里面是白色,頭部有防護,同時配有防止艙內噪聲和光線的耳罩、眼罩。由于是在失重環境中,航天員的睡袋要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,因此航天員看起來是站著入睡的。
此次“神舟九號”還有一個任務,就是將在“天宮一號”上搭載的經過航天育種實驗的珙桐、普陀鵝耳櫪、望天樹、大樹杜鵑等4種瀕危植物的種子帶回地面,有望培育出新的品種。
“航天科技的發展,不但可以創造知識產權,更能產生良好的科技和經濟效益。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表示,據研究測算,航天技術研發每投入1元,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。截至目前,我國1100多種專利新型材料中有80%是在空間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,已有近2000件空間技術專利應用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,包括衛星通訊導航、氣象預報、防災減災、工業工程、食品生產等方面。
“‘神舟九號’載人飛船是中國航天計劃中的重要一環,是中國第一個宇宙實驗室項目計劃的組成部分,此次‘神舟九號’與‘天宮一號’載人交會對接將為中國航天史上掀開極具突破性的一幕。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關專家表示。(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)
12-06-21
——桂林市持衡專利商標事務所轉 |